《白痴》
作者:[俄] 陀思妥耶夫斯基
译者:荣如德
出版社:上海译文出版社
出版年:2015-1
ISBN:9787532763719
95 条书摘

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,是一场深入灵魂的冒险。当一个如基督般纯善的“白痴”降临在充满欲望、虚伪和算计的彼得堡上流社会,他带来的会是救赎,还是一场更彻底的毁灭?

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字将我拽入深夜,当终章里,罗果仁引领着梅诗金公爵,一步步走向那间死寂的屋子,我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脏狂跳的回响。直到最后一刻,看见娜斯塔霞·菲利波夫娜如“一尊白色石像”般永远静躺着,巨大的悲伤与战栗攫住了我——这不仅是一个故事的终结,更是一场灵魂与灵魂之间,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崩塌。我感到愤怒,罗果仁为何要下此毒手?但转念又释然,这个被反复利用、当作工具人的灵魂,或许真的已经彻底崩溃。

然而,更让我不解的是公爵的反应。在得知一切后,他除了悲伤,竟首先为罗果仁能够暂时不被人发现而操心。在那一刻,他几乎是立刻就宽恕了对方。经过一整天的思考,我逐渐明白,梅诗金公爵对所有人的感情,都已超越了凡俗的七情六欲,那是一种更高尚、更遥远的悲悯之情。这正是整个悲剧的核心,也是其最令人心碎的地方。

梅诗金公爵——不属于此世的悲悯之光

故事的核心,是那位被上流社会视为“白痴”的梅诗金公爵。他纯真、坦诚,对人类的苦难怀有最深切的同情。然而,若以现代语境的审视,他无疑会被贴上“圣母”的标签。但他的“圣母”光环与当代的贬义标签截然不同。他的博爱是彻底无私的,不掺杂任何个人利益的算计,是一种近乎基督式的、对全人类苦难的同情。他想拯救每一个他遇到的人,尤其是那些在泥沼中挣扎的灵魂。

公爵的内心被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撕扯着。他对娜斯塔霞的爱,是一种“怜悯之爱”。这是一种神性的、拯救者的爱,源于他对她深刻痛苦的感同身受。他看到的是她被玷污的纯洁和被损害的灵魂,他想成为将她从地狱中拉出来的手。

而他对阿格拉雅的爱,则是一种“仰慕之爱”。这是一种人性的、对美的向往。他爱阿格拉雅的天真、智慧和她身上那种未经玷污的、蓬勃的生命力。在他眼中,阿格拉雅是值得拥有世间一切幸福的完美造物。他渴望与她结合,过上一种正常的、光明的、被社会所接纳的生活。这两种爱,一种通往神坛,一种回归人间,注定无法在他身上共存。

娜斯塔霞——被侮辱者的骄傲与毁灭

若要理解这场悲剧,就必须深入娜斯塔霞的灵魂。如果说公爵是“圣母”,那么娜斯塔霞则很容易被贴上“绿茶”的标签,她摇摆不定,似乎在玩弄所有人的感情。但简单地贴上‘绿茶’或‘疯女人’的标签,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漠视。在批评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时,我们更应审视她所处的环境与经历。

娜斯塔霞的悲剧始于童年。她出身不幸,被肮脏的富豪托茨基“收养”。托茨基发现她是个“美人坯子”后,便将她当作情妇来培养,并在她十六岁时玷污了她。(注:原文并未直接描绘玷污的具体场景,而是通过各个人物的叙述,特别是托茨基自己的回忆和娜斯塔霞在命名日派对上的控诉,揭示了她的屈辱过往,这一背景是理解她后续所有行为的关键。)长大后,她又沦为托茨基与叶班钦将军肮脏交易的筹码,被当作一件物品,要么卖给加尼亚,要么卖给罗果仁。这些男人都把她视作买卖的标的,无人在意她的感受和想法。

所以,当她遇到像公爵这样纯洁、正直,并真心愿意娶她、尊重她的人时,她被深深地感动了。但她过不去心中那道坎,她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是“堕落的”、“不洁的”,配不上公爵这样的光明。最终,她在公爵怜悯性质的爱和罗果仁那占有式的、恐怖的爱之间反复摇摆,一步步坠入深渊。

为什么娜斯塔霞在前文全力撮合阿格拉雅嫁给公爵,甚至不惜败坏自己的名声,而最终却又不肯放手?我认为这背后是三种复杂心理的致命博弈:

  1. 真诚的自我牺牲: 她发自内心地认为,像公爵这样纯洁的人格,理应与未被玷污的、活在阳光下的阿格拉雅结合。因此,她写信给阿格拉雅,试图将公爵“推”过去。这是一种何其痛苦的自我牺牲!她是在用刀剜自己的心,试图为她唯一尊敬的人,安排一个没有她这个“污点”的幸福未来。
  2. 被侮辱者的报复: 同时,她那被压抑的骄傲也在暗中作祟。她想进行一场残酷的考验:看看这位充满悲悯的公爵,在面对阳光美丽的阿格拉雅时,是否也会像其他男人那样,轻易忘掉对她的誓言。当她看到公爵真的与阿格拉雅越走越近时,嫉妒与报复的火焰便开始燃烧。这不仅是失落,更是一种“看吧,我果然是不值得被爱的”的绝望的自我验证。
  3. 无法踏入的光明之门: 公爵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光明的门,钥匙就在她手中(接受公爵的爱),但她灵魂深处的创伤却让她无法转动钥匙。她站在门口,看着门外的光,却因为太过习惯黑暗而感到刺眼。她从心底里不相信自己配得上这片光明。在与阿格拉雅的当面对峙中,她赢得了公爵的“选择”,但这个胜利本身就是她的毁灭。她奔向罗果仁的举动,就是她用尽全身力气,亲手将这扇为她而开的门猛地关上,并从里面插上了门栓。

阿格拉雅——阳光下的玫瑰与荆棘

阿格拉雅,真是一个既可爱又可悲的傲娇女孩。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她和公爵之间感情细节的描写入微,仿佛能看到作者年轻时爱情的影子。阿格拉雅是爱公爵的,但她又是极度自尊的。她无法忍受公爵心中还装着另一个人,即便那个人是以“怜悯”的形式存在。她需要的是纯粹的、毫无保留的、只属于她一个人的爱。

在与娜斯塔霞的对峙中,公爵的一丝犹豫,对“不幸者”娜斯塔霞的无法割舍,彻底刺伤了阿格拉雅的骄傲。她夺门而出,不仅是离开了那个房间,更是永远地关上了自己通往幸福的门。她无法理解公爵那种超越了男女之情的、神性的悲悯。最终,她遇上一个骗子,在异国他乡潦草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,这朵曾经在阳光下最娇艳的玫瑰,最终凋零在无人问津的角落。她的骄傲,是她亲手为自己幸福之门加上的一把锁。

多米诺骨牌的倒塌——三种力量的必然悲剧

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毁灭,而是灵魂与灵魂之间,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倒塌的连锁悲剧。娜斯塔霞,她像一颗燃烧的、坠落的星辰。她自身在承受着焚烧之苦,而她坠落的轨迹,也点燃了她所触碰到的一切。

  • 她毁了公爵的门: 公爵的门,是阿格拉雅,是与她结合从而获得一种“正常”的、被大地所接纳的幸福的可能。然而,娜斯塔霞的痛苦像一个黑洞,将公爵所有的光和热都吸了进去。为了不放弃对她这个“不幸之人”的怜悯,公爵最终失去了通往他自身幸福的那扇门。他重返白痴状态,正是他所有“门”都已关闭的最终象征。
  • 她也毁了阿格拉雅的门: 阿格拉雅的门,是通往一场与众不同、充满灵性的婚姻。但娜斯塔霞的存在,像她完美世界里的一根毒刺,象征着公爵心中那片她永远无法触及的黑暗领域。

或许,这整个故事,就是一个关于三种无法调和的力量——娜斯塔霞毁灭性的激情,阿格拉雅骄傲纯洁的爱,以及梅诗金公爵那不属于这个世界的、广博无边的怜悯——在一个狭小的人间舞台上,注定会互相碰撞、互相碾碎的故事。他们每个人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爱,却最终都成为了彼此的刽子手。

其他人物的简单分析

罗果仁是书中与公爵完全对立的一极。如果公爵代表着精神、灵魂与无限的悲悯,那么罗果仁就代表着肉体、欲望和原始的占有欲。他不是一个单纯的恶棍,他更像一种无法被驯服的自然之力。他对娜斯塔霞的爱是疯狂的、不计后果的,这种爱中充满了毁灭的气息。他的巨额财富、阴森的宅邸,以及那副象征着彻底绝望的荷尔拜因的《死去的基督》,都预示着他最终将成为毁灭的执行者。他爱娜斯塔霞,爱到必须拥有她,当他意识到永远无法在灵魂上得到她时,便选择了用肉体的毁灭来达成永恒的占有。

在众多的悲剧人物中,肺病少年伊波利特是一个独特的存在。他是一个思想上的反叛者,是公爵神性信仰的对立面。面对死亡,他不像公爵那样平静接纳,而是充满了愤怒与不甘。他那篇长长的《必要的声明》,是他对这个冷酷、毫无逻辑的自然法则的控诉,是他试图在虚无面前用自杀来彰显最后自由意志的宣言。然而,他滑稽的自杀失败,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力。伊波利特的存在,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,他像一面黑色的镜子,映照出公爵信仰之光的脆弱与珍贵。

回响与对照——从娜斯塔霞到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中的卡捷琳娜

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谱系中,娜斯塔霞的悲剧并非孤例在后期的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中,卡捷琳娜·伊万诺夫娜是她在精神上的一个回响。她们共享着陀氏女主角的悲剧基因:因极度的骄傲而陷入“自我撕裂”的狂热,并通过拥抱苦难来感知自身的存在。

  • 对“堕落者”的执念: 娜斯塔霞摇摆于代表神性救赎的公爵和代表肉欲毁灭的罗果仁之间,最终选择了后者。同样,卡捷琳娜也挣扎在代表理智的伊万和象征激情的德米特里之间,并执拗地宣称要“拯救”那个侮辱过她的德米特里。她们都拒绝了“平稳的幸福”,而选择了一个能让她们持续扮演“受难者”和“拯救者”角色的对象。
  • 以羞辱为养料的骄傲: 她们的骄傲都源于一次深刻的羞辱。娜斯塔霞用彻底的自我作践来嘲弄整个虚伪的社会。卡捷琳娜则将“爱”德米特里变成了一种偿还精神债务的、高尚而痛苦的“责任”。她们都爱上了自己的伤口,并将其当作权杖。

然而,她们的悲剧核心却有着本质的不同,:

  • 骄傲的源头:娜斯塔霞的骄傲是被动的、防御性的,是“被侮辱与被损害者”的最后尊严,其核心是自卑。而卡捷琳娜的骄傲是主动的、进攻性的,是贵族阶级的理性骄傲,她坚信自己是道德的化身,她的牺牲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展示。她爱的不是德米特里,而是“爱着德米特里”的那个充满美德的自己。
  • 毁灭的方式:娜斯塔霞的结局是被动的毁灭,像一只扑火的飞蛾,充满了宿命感。而卡捷琳娜则是主动地毁灭他人也毁灭自己。在审判的关键时刻,她拿出那封致命的信,亲手将德米特里推向深渊。她不是扑火的飞蛾,而是点火的人。

系列文章

最后修改:2025 年 10 月 05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
END
本文作者:
文章标题:在毁灭中见证神性:陀思妥耶夫斯基《白痴》读后感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xuezhao.space/bookread-04.html
版权说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海拉鲁打怪日记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